我的习医感悟
[要查看本链接请先注册并登录]黄煌老师《张仲景50味药证 序》有一段话:我的中医生涯不能算短,从跟叶秉仁先生学习中西医内科开始,已经有30个年头了。其中,有过天真的遐想,有过对中医教科书理论虔诚的信仰,有过面对中医前途而找不到答案时的迷茫和困惑,有过对中医各家学说认真而艰难的梳理,有过怀疑而又不敢怀疑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焦虑,也有过大彻大悟以后的畅快淋漓。学习中医的那份感受,恐怕要比学习现代自然科学或者现代社会科学复杂的多。
这段话给我感触颇深,我不止一次的读它,从中可以看到学习中医道路是怎样的百转千回,荆棘密布,困难重重。学中医难,难在找不到路径。
在学习中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的眼前是迷雾重重,始终找不到做中医的感觉,尽管很努力很努力,几乎每天不离书本,真是做到了“朝于斯,夕于斯,颠沛于斯,流离于斯”,但还是不得要领,那时候特别的沮丧,甚至想到放弃,因为学到的知识是一盘散沙,没有主线,越学越感觉纷繁杂乱。
当我有机缘接触黄元御前辈的学术体系后,慢慢的构建起了一气周流的理论框架,又把从前的那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统统放进这个框架内加以理解学习,随着这个理论框架的逐渐丰满,现在脑海中的中医是立体、鲜活、多维多层次的。一气周流是“道”,大到宇宙小到个体,都遵循着这个“道”,它是使中医“大一统”的理论,所以,我坚信这条路没走错。
上面是我在“理法”层面的收获,医生要看好病,“方药”层面也至关重要,它是看病的最终端,这一点得益于黄煌老师的“方证--药证”思维,提醒我们研习中医要紧扣临床,一切都要落实于临床,所以我现在学习医案,不再去看大段的解释,看完“舌脉症”资料后,直接看方药,从中找规律找知识点。
现在做医生的感受和之前的确不一样,尽管有好多病仍然效果不好,但是不再那么迷茫了,知道效果不好的原因:1 对一气周流理解的不够好; 2 方药没有紧扣住“舌脉症”,应该继续在这两个环节上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