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小评(其实也很不够客观)除非你把它的书读透了(转帖)
[要查看本链接请先注册并登录]黄元御小评(其实也很不够客观)除非你把它的书读透了(转帖)
2010-12-01 07:02
黄氏偏于贵阳贱阴,崇补火土,学黄氏者,无不随黄氏之偏,好用茯苓、白术、干姜、附子、桂枝、炙草等伤津液、滞经络之药,将平常小病,治成阴虚伏热大病,轻者归入虚损,重者渐成痨瘵,一遇温病湿热,无不动手更错。黄氏八种,温病、疹病最坏。温病初起之方,用生姜、大枣、炙草、浮萍燥横发散之品,最不合宜。大概黄氏长于内、难、伤寒、金匮之理,临证经验尚少之故。其治内伤各病,果系外现燥热、内伏湿寒者,则黄氏治法甚优。 黄氏主治中气之方,不论中土有无寒湿证据,皆以千姜、茯苓、炙草为主,只顾祟阳补火,不顾伤液劫液,于阴以养阳之义,破坏无遗,则黄氏之缺憾也。
按:黄元御的偏执源于临证经验不足,此乃实话,《清史稿》谓黄氏“自命甚高,喜更改古书,以伸己说”。正因为天赋甚高故于中医基本理论能够深刻理解发挥,为他人所不及;也正因为自命甚高而不屑于日常临证,故而于证治方法流于偏颇而不自觉其误也。黄氏误认仲圣伤寒脉法“阳病见阴脉者死,阴病见阳脉者生”为“阳贵阴贱”,又误认《伤寒•少阴篇》“‘少阴负于跌阳者顺”为“当崇补火土”。不知河图中宫属土,阴数在外,阳数在内,中气之旋转,全是阳寓阴中之功能。倘阴气伤损,包围不住阳气,阳气外越,中气即渐消灭。因阳无阴则动而散,非中气真寒,何可统用干姜以伤胃阴乎?吾人须知中气属土,土气生于相火之下降。又须知相火下降,降于阴金之内收。阴金将相火收人肾水之内,水能藏火,乃生元气。水火俱足,气乃足。元气上奉,乃生中气。《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旨,原是如此。凡人能食者,胃阴旺也。食能消化者,脾阳旺也。阴主收,故能食。阳主化,故食能消化。然必阴能包阳,而后能食能化。阴平者,阴与阳平也。阳秘者,阴能养阳,阳乃秘藏也。 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人体生理功能之盛衰以阴气衡量,此中真义,值得深思,可知彭先生所言不诬也。如随意好用燥药、热药,劫夺津液,将阴金收降之气损伤,津液不能复生,火气外泄,胃不思食,中气消灭,便无法挽回。凡虚劳之人,睡醒出汗与饭后出汗,饭后胸部觉热,皆是阴液亏伤,包藏不住阳气的现象。 此乃显而易见之事。但己到了这样地步,要去补阴已来不及。因阴液伤到如此地步,不是骤然成的,乃是日渐日久成的。气化坏了,可以用药还原,形质的津液坏了,便难还原。故古人曰:阴脉旺者多寿。阴,者,津液。津液多,包藏得住阳气,故寿也。医家治病。须十分小心,不可误用凉药伤了人身相火,不可误用燥热药伤了人身津液。必须脉气实滞,乃用凉药清热;必须真有内寒,乃用温药温寒。中病即止,.不.可太过。与其太过,宁可不及。太过必定坏事,不及尚可加增。 按:“凡虚劳之人,睡醒出汗与饭后出汗,饭后胸部觉热”,火神诸君知其诊断意义乎?脱离临床,空谈理论,而初学者喜其速成之易,于是趋之若鹜,良可慨叹也! 用清凉养阴药的事实上,常有服至数月仍宜再服之病。在用操热药的事实上,多系一剂二剂之后,便少有宜再用者。可见阴液难复,阳气易复也。阳虽易复,却不可伤。倘非真是中下阳实,而肝肺偏燥之病,若误服寒凉,立见阳亡之祸。如肝肺偏燥,而中下阳虚,须用凉药以清燥,须兼用温补中下之药以顾中下。经方中此法,宜研究彻底也。时令外感之属于相火外泄,外热而内寒,死于寒凉药者太多矣。面红、目红、身痒之属于相火外泄,外热而内寒,死于寒凉药者太多矣。
按:此言阳易灭而阴难填也,辩证一旦错误,立见危害,阴阳决不可颠倒含混如此。今人动辄喜言“一剂知,二剂愈”,却不提此乃《素问》治疗实证湿热积聚而言,养阴诸法本无速效,片面宣传,无异于大言诳世!黄氏谓:内伤杂病无水虚者。不知内伤之病,虚劳为多,虚劳之病,无不由津液耗伤而起。黄氏因感愤医家好用滋腻之品,补水败土,欲救此弊,不觉立言之失当。其实乃黄氏治病经验不多,未曾见内伤水虚、不易调治之病,故不觉立言之失耳。 按:此言如果经常有阴血亏虚患者就诊于黄氏,黄氏必定不会如此偏执,可见临证经验不足其实是许多纷见对立的原因。凡当官为宦者或文人骚客们,业余爱好,一时兴发,写书谈医的,多有这一类不切临床实际的弊端,这一类人与以看家手段养家糊口的职业医生毕竟还是不同,学者切不可为其大言所误也。
黄氏又谓:纯阳则仙,纯阴则鬼,故宜扶阳抑阴。不知人乃阴阳平和之体,纯阳谓之仙,纯阴谓之鬼,阴阳平和谓之人。阴性向下,阳性向上,阴阳平和,则成上下之中的圆运动。人字两笔,即阴阳各半的表示。所以草木发生,皆是两芽,亦阴阳各半之事实也。黄氏又谓:阴如人居之宅,阳如宅中之人,人存则宅亦修。不知阳与阴是平和圆运动的,阴是封藏阳气的,无阴则阳气上飞,尚何人存则宅亦修之云也?惟阳者万物资始,阴者万物资生,有阳在先,阴乃能生。宇宙造化之成,由于太阳的热射入阴体之地面而起。有阳之阴,乃为生阴,无阳之阴,不能生物,便是死阴。以此之故,阳贵于阴,乃为正论。然阳热射入阴体的地面,亦须此地面水湿滋润,阳热乃能入于阴体,以成圆运动的造化。阴主吸收,无水湿滋润之地面,阴不吸收,阳热虽射,不能入内,则阳热亦返射而散去。故善养阳气,须培津液,何可只知贵阳不知贵阴也?万物的动力,起于阳热。有阴液包藏的阳热,其动力是圆的,圆则生也。无阴液包藏的阳热,其动力是直的,直则死矣。阴不自动,随阳而动,阴如无阳,便不知动。所以圆的运动,阴阳不可偏重。惟其先有阳热,阴乃能动。故仲圣曰:阳病见阴脉者,死。言将无阳也。阴病见阳脉者,生。言仍将有阳也。少阴负于跃阳者,顺。言水能克火,土生于火,少阴水气之脉较跌阳上气之脉负,则水不能克火,故曰顺也。岂可抑阴乎哉?故系统学本圆运动之义,以为系统,不可错用寒凉之药,以伤相火之阳热,不可错用燥热之药,以伤藏阳之阴液。相提并重,学者庶几不失于偏乎。
按:“有阳之阴,乃为生阴,无阳之阴,不能生物,便是死阴。以此之故,阳贵于阴,乃为正论”。中医经典无论《内经》《难经》抑或《伤寒论》,素来崇阳但不抑阴,读者且不可因为火神之偏颇以至于矫枉过正而否认这一点。朱丹溪主滋阴,刘河间主泻火,李东垣主脾胃,张子和主攻破,似乎各偏其偏,其实各有功效。宜将四家之偏,合成一整个圆运动去研究,四家皆医者之师也
这样说吧,我们现在这个网站里面我想还没有一个人有本事去评价老黄,为什么这么说呢?要评价一个人,你必须很了解他的东西,例如你如果不很了解中医,那你会不会是没掌握别人的方法所以不理解,因此说他是错的?我们就算看了他教的方法但用之不灵,那也很可能是我们本身水平有限掌握不了那么高深的东西,就像你教西医学中医,难道叫他看完黄帝内经和伤寒论、本草纲目他们就一定会运用自如啦?不见得。
再试问,你们看了那么多医书以为自己明白了什么才叫正确,但黄元御当年就比你们少的了吗?我想刚好相反。这样去评价一个人,无疑等同于现在很多西医生来评价中医生,无缘看清真面目。此楼主命题也可见一斑,说了得于没说,当我们水平还没有超过别人的时候,这样去评价别人是与非,是非常危险与片面的,就如我们没有成佛之时去单纯地认为佛祖有点傻逼(这种人大把),如果他再什么什么正常不装逼一点就好了……其实仰着头来看一个人,是根本无法看清的,不是说圣贤把东西教给我们,我们就能完全领会的,同志,要不然一个班上用同一本教科书,全部都是圣贤了。
因此,你这个“说得好“,我认为”说不好“,包括楼主,更是初学中医者,请指教。
讲得好,他能评价前人大医,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超过他们,实际上是不是可以参考历史,我因力薄说话没人信。
但你评价他这样那样,是否也觉得自己超过了他?这个看来也需要大家来评价,也是因为我力薄讲话没人信。
你说他偏于土湿,这个有目共睹,没错。但于小弟之见,你错就错在肯定地觉得他这个偏是错的。
请问世间什么不偏?地球还有点椭圆和斜的呢。佛祖所谓大成之人还偏于善呢,但这种偏在下觉得是高手为了现世间法而”不得为而为“的”偏“,就如佛祖其实真正用意是不偏善的,但为了世人醒悟而不得不偏之于此法。不知道这样讲大家明不明白。包括我现在和你们讲那么多你们觉得是废话的废话,都已经是为偏了。
同理,黄元御当时的偏”湿“并不一定说明他的全部精华就是去湿,而可能是不得为而为,因为当时包括现在的医学潮流都不是这个,而是和黄元御刚好相反的另一“偏”,正所谓偏正者要过之而无不及,你刚才也会说”随证治之“,他去湿能治好病人就行了,怎么就偏了?因为病人的确有湿。请问为什么”火神派在当今为什么会这样红?你们也说他偏了,其实为什么不想想,是世间现状让真正的高手不得不偏,因为要“随证治之”,现世间病人多虚者,医者多去热者,大医者见虚则要治虚,完全遵照医圣的随证而治之,又何偏之有?
“偏”只不过是一种“随症而治之”的大方向,不一定是高手本人精华意愿所在,明白没有同仁们?看书不要看死书,要自悟,所以话缘分还是最重要的,要不看了也等于没看。
讲得在理,一点不错!
可惜你是看了我上面的说话还这样讲的话,那就是悟性不高了,还没明白什么叫做“不得不为之”,请阁下找出历史上所有你觉得是中庸之人给我看看,世间上天地狱都可,包括佛教道教儒教等等,刚才我佛祖都搬出来了,都是“大中庸之人”而“不得不为之偏“了,我看你也找不到第二人比佛祖更”中庸“的了,不过不怕,所有人都有佛性,你也有的,只是我引导的方法不对,或者说你的缘分未到,但我相信如果你心够诚够虚心向往正道,缘分还是会到来的。
信与不信,已是缘分注定,之前我已经觉得你不会是老人,因此也一直没与“您”相称,为什么这么说呢?心态可见一斑。你说你心态老了,我看还年轻着呢,呵呵,自以为老,这叫以老卖老。无欲则刚,你这叫有欲则不刚,欲速则不达。
学任何东西,虚心乃第一心法。
有礼,指教了。
黄老大之言确实有偏颇的地方,虽然其言论贵阳贱阴,但其用药皆重阳顾阴,并无非常过分的偏颇之方
滋阴没啥不好,相火合藏不合泄,其实很有道理
人本就是阴阳平和之体,但是阳主阴从还是非常明显的
全面分析土枢四象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阴阳并无贵贱之说,而是从证取舍,此即为治法。黄师言若识得阴阳之消长,可入仲景堂奥也。又言纯阳为仙,纯阴为鬼,可见黄师并未贵阳贱阴,只是遵从仲景之少阴负于趺阳为顺之意旨。顺则土能治水,负则水寒土湿。黄师有逸群之才,其言乃大家之言,我等非有七步之才当虚而研习之,切不可妄乎自我!
胜中求败,你太偏执了。贵阳贱阴,但不能伤阴,这才是正途。伤寒论中,仲景处处以顾护胃气为先。发汗时处处提示不能发大汗,大汗亡阳伤津液。发汗禁忌 中亡血家,衄家,疮家,咽喉干燥者,皆不可发汗。这些,都是提示阴液的重要性,不要随便用温燥药伤其阴。你仔细想想,有多少学习黄师理论的人,是不是只学了《四圣心源》一本书,会不会容易陷于“水寒土湿木郁”之中,如此用药,是否易偏于温燥而伤阴劫液。难道说,现在的黄师,已经容不得后人的评论?注意:只是评论,还不是批评。彭子益作为黄师的私淑传人,是想批黄师而抬高自己吗?答案肯定不是这样的,不论黄师是否有偏之处。后人指出了这些问题,作为后来的黄师理论学习者,更应该正反两面看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更何况,孔夫子也讲“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其所长,取其长,补已短,是君子之道。愿君深思之!
黄师有偏吗?医治了十个病人,九个是土湿,你就说他用药是偏于燥湿的?何为贵阳贱阴?没有阳气的推动,阴气如何运行?三阴经中没有阳气的推动,坎卦中间没有那一点儿阳气,如何上交于心?竟然还有人怀疑黄师的理论?!如果说仲景是医圣,黄师就是亚圣!!!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哪个人对先贤的话有所怀疑的话,就去多治好几个病人,不就知道了吗,在这争来争去的有意思吗?
另,胜中求败师兄,末学不才,觉得您应该是修多罗了义经看多了,不妨找些浅点儿的法宝先受持着,在中医论坛动不动就搬佛经上的东西出来说话,应该不是很妥当。当然您想度人的出发点是善意的。言语中如有得罪之处请多包涵。
上楼讲得对极了,黄师有偏吗?人家是有湿,难道不给治湿吗?明显是你们偏了。
上楼讲对,病即为偏,那就要偏治才能为正。就如现在老人你心态有点偏了,我要治你必须也得偏一下,这就叫做随证而治之,明白了吧?下医对人的悟性不用太高,如果你满足于此的话,你可以不用思考我的话了再不舒服地反驳我便是了,我绝不生气。
大家看,又多了一个嘴上整天说虚心好学,心里却怨气十足不肯接受批评的所谓医者,竟然扔下“末学不才耻于为伍,恕再不奉陪!”,何等清高嘴脸?何谓末学?我看你应该称上学吧?这种学习态度的人说黄元御理论偏了,我们能相信吗?明显是此位老人偏了。不过我相信他还是听不进的,顿悟不可能出现在你身上。
上次那个谁(忘了,哦,好像是水中火的忠实粉丝)说我知羞吗?然后自己不知羞大骂一通。现在又来一个问我知道丑吗?还自称末学,我才知道末学原来是这样的,的确配得上是末学,末学是谦虚的称谓,敢问阁下这样问我是否谦虚呀?呵呵,不急嘛,学中医,特别是想成为大医者像你这么急如何能是个头?炼武须先炼心,再点点你吧,呵呵。
没事,我不会计较你的,如果你想通了,随便可以来与我交流,奉陪。在这里大家都是平等的,你我都不是什么老人老资格。
文人误国,我看文人也误中医。咱们这些中医爱好者们,不要满嘴之乎者也的,不要做穷究性的嘴巴辩论,清晰明了的展示一下自己观点就行了,不要企图用嘴巴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说实话咱还都没这个资格。
比如大家读读水中火医案的帖子,很有意思。他在主帖中不公布自己的方,让大家去猜。于是楼下人一个个各显神通,活跃异常。等水中火公布自己的解答以后,有一些人又容易会把他这个方作为一个标准答案,为什么呢?心虚啊,自己的只是空谈,内心并没有底。其实在本人看来,他的一些治疗方案并非没有瑕疵,但本人不会去说,为什么呢?因为人家展示的可是实打实的医案。只要是真实的医案,就可以堵住一切空谈的嘴巴。
多看医案,多研究病例,多实践,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和探讨的。理论嘛,也不是不可谈,但是浅尝即止,说清楚自己观点就行了,一定不要用理论来套理论。卢崇汉可以,李可可以,任何想大量中医实践的人可以,就是咱这种理论多实践少的人不可以。下次,批评别人观点的时候,记得要展示一下自己成功的医案。
我觉得胜中求败先生人很正直,衣服是沾了火药的,到哪里哪里就冒烟。
其实大家都是来学习的,绝大部分品性也是好的,多点理性讨论不要攻击,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讲得好,很讨厌那些整天满嘴孔乙己之流。
我想找下黄帝岐伯、张仲景黄元御当时自己的医案,但没有,却全是理论,没过过多把自己的实例献出,何解?是他们没医过人?我百思不得其解。望各位给答案。
但近代和现代的医家却是医案多如牛毛,大多数我们看到的医案都为近几百年来的,当然也包括大医了得者,而且流派众多,就说明指导思想是有不同的。又何解?我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也望各位给答案。
讲到水中火,你赞成,我反对,各执其理,拿着各自的米回家煮各自的饭,未尝不可。道理我已讲明,再执我也别无他法。你喜欢结果医案,我喜欢中医的起源骨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而且我不需要像水中火那样需要粉丝,因为我不饿,呵呵。
兄台,失礼了,多多包涵,听完便可,何必动火?
仲景没医案传世一点也不奇怪啊,你想想那时候都是用竹简书写的,写个《伤寒杂病论》用词都要精炼再精炼,哪儿闲工夫还会找更大的一堆竹简去写医案啊,那时候应该都是师徒口授相传。就是况且时局动乱,瘟疫流行,《杂病论》都差点被蛀虫给吃光了,就算有更大一堆竹简估计早就被当柴火了。真正大部头的书和医案流行应该还是在轻便便宜的纸张流行还有的事吧。
指导思想不同,但是治疗效果却很好,这就是中医神奇的地方,至少说明他们都反映了真理的某一方面把。至于中医起源的精髓,如果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与之相互印证的话,我真的怀疑,纵使你有仲圣之才,也难以洞察中医之根源。
你能告诉我,我为什么一定要在这写我的医案呢?学你呢还是学谁呢?难道我不公布所谓医案我就此网站就没事可做了吗?在这公布医案说得头头是道的就肯定是懂医了吗?我不在这写所谓的垃圾害人医案就证明我没治过人还是没治好过人了吗?那这样的话,大把连这网站都没上的中医高手可能一辈子也没写过一例医案的人在你看来都是垃圾了?别以为写两个医案是什么厉害的事情,要的话我去书那里抄几百个给你都有,注册几个帐号,一个问一个答,完美之极,都是有效验方。这能学好中医的话,现在的中医学院教科书里也不缺所谓的大医案。
你而且不用怀疑,我可以告诉你,我肯定不懂医,只是想一生都在学医、挖根,找不到根源也很正常,上千年来,也不见几人能找到,何况我等垃圾,但我可以告诉你我找到了叶子、树枝,要不要告诉你?其实已经告诉你了,你自己听不进去而已,呵呵,别火,学医者心态要好。
哦,是了,你上面说的那些理由我也想不通,为什么医圣们就没有一个医案留下来呢?就这么巧除了伤寒论黄帝内经这些理论的东西全部没啦?一个医案应该也不用太多简吧?那是的人总不会省到连一个医案都不写吧?还是另有其因。
我看你挺聪明的,再给解释解释吧,谢谢了。
千万别心里不舒服,别起念,如果你再不回贴我就说你可以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