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爱好者
帖子数 : 177 注册日期 : 14-06-19
| 主题: [转]孙曼之这样pk黄元御 周六 六月 28, 2014 9:50 am | |
| 孙曼之这样pk黄元御http://www.ngotcm.com/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5790&highlight=%BB%C6%D4%AA%D3%F9在伤寒论坛看到一篇帖子转来共享。文章指出了黄师的偏激之处,推崇《圆运动》。 孙曼之这样pk黄元御 作者: litian777 时间: 2010-2-20 08:41 孙曼之读医札记:我读彭子益 ——扶阳辩谬 作者: 孙曼之 时间: 2010-2-3 21:57 彭子益先生虽然对于温病的病因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不以为然,但对于温病的治疗方法却十分精熟,尤其推崇温病大家王孟英医案,这样看来,彭子益先生当然是一位寒温兼任的医学大家了。尤其值得一读的,是彭先生对于黄元御的贵阳贱阴观点提出中肯的批评,力辩其谬,他说: 黄氏偏于贵阳贱阴,崇补火土,学黄氏者,无不随黄氏之偏,好用茯苓、白术、干姜、附子、桂枝、炙草等伤津液、滞经络之药,将平常小病,治成阴虚伏热大病,轻者归入虚损,重者渐成痨瘵,一遇温病湿热,无不动手更错。黄氏八种,温病、疹病最坏。温病初起之方,用生姜、大枣、炙草、浮萍燥横发散之品,最不合宜。大概黄氏长于内、难、伤寒、金匮之理,临证经验尚少之故。其治内伤各病,果系外现燥热、内伏湿寒者,则黄氏治法甚优。 黄氏主治中气之方,不论中土有无寒湿证据,皆以千姜、茯苓、炙草为主,只顾祟阳补火,不顾伤液劫液,于阴以养阳之义,破坏无遗,则黄氏之缺憾也。 按:黄元御的偏执源于临证经验不足,此乃实话,《清史稿》谓黄氏“自命甚高,喜更改古书,以伸己说”。正因为天赋甚高故于中医基本理论能够深刻理解发挥,为他人所不及;也正因为自命甚高而不屑于日常临证,故而于证治方法流于偏颇而不自觉其误也。 黄氏误认仲圣伤寒脉法“阳病见阴脉者死,阴病见阳脉者生”为“阳贵阴贱”,又误认《伤寒·少阴篇》“‘少阴负于跌阳者顺”为“当崇补火土”。不知河图中宫属土,阴数在外,阳数在内,中气之旋转,全是阳寓阴中之功能。倘阴气伤损,包围不住阳气,阳气外越,中气即渐消灭。因阳无阴则动而散,非中气真寒,何可统用干姜以伤胃阴乎?吾人须知中气属土,土气生于相火之下降。又须知相火下降,降于阴金之内收。阴金将相火收人肾水之内,水能藏火,乃生元气。水火俱足,气乃足。元气上奉,乃生中气。《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旨,原是如此。凡人能食者,胃阴旺也。食能消化者,脾阳旺也。阴主收,故能食。阳主化,故食能消化。然必阴能包阳,而后能食能化。阴平者,阴与阳平也。阳秘者,阴能养阳,阳乃秘藏也。 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人体生理功能之盛衰以阴气衡量,此中真义,值得深思,可知彭先生所言不诬也。 如随意好用燥药、热药,劫夺津液,将阴金收降之气损伤,津液不能复生,火气外泄,胃不思食,中气消灭,便无法挽回。凡虚劳之人,睡醒出汗与饭后出汗,饭后胸部觉热,皆是阴液亏伤,包藏不住阳气的现象。 此乃显而易见之事。但己到了这样地步,要去补阴已来不及。因阴液伤到 如此地步,不是骤然成的,乃是日渐日久成的。气化坏了,可以用药还原,形质的津液坏了,便难还原。故古人曰:阴脉旺者多寿。阴,者,津液。津液多,包藏得住阳气,故寿也。医家治病。须十分小心,不可误用凉药伤了人身相火,不可误用燥热药伤了人身津液。必须脉气实滞,乃用凉药清热;必须真有内寒,乃用温药温寒。中病即止,.不.可太过。与其太过,宁可不及。太过必定坏事,不及尚可加增。 按:“凡虚劳之人,睡醒出汗与饭后出汗,饭后胸部觉热”,火神诸君知其诊断意义乎?脱离临床,空谈理论,而初学者喜其速成之易,于是趋之若鹜,良可慨叹也! 用清凉养阴药的事实上,常有服至数月仍宜再服之病。在用操热药的事实上,多系一剂二剂之后,便少有宜再用者。可见阴液难复,阳气易复也。阳虽易复,却不可伤。倘非真是中下阳实,而肝肺偏燥之病,若误服寒凉,立见阳亡之祸。如肝肺偏燥,而中下阳虚,须用凉药以清燥,须兼用温补中下之药以顾中下。经方中此法,宜研究彻底也。时令外感之属于相火外泄,外热而内寒,死于寒凉药者太多矣。面红、目红、身痒之属于相火外泄,外热而内寒,死于寒凉药者太多矣。 按:此言阳易灭而阴难填也,辩证一旦错误,立见危害,阴阳决不可颠倒含混如此。今人动辄喜言“一剂知,二剂癒”,却不提此乃《素问》治疗实证湿热积聚而言,养阴诸法本无速效,片面宣传,无异于大言诳世! 黄氏谓:内伤杂病无水虚者。不知内伤之病,虚劳为多,虚劳之病,无不由津液耗伤而起。黄氏因感愤医家好用滋腻之品,补水败土,欲救此弊,不觉立言之失当。其实乃黄氏治病经验不多,未曾见内伤水虚、不易调治之病,故不觉立言之失耳。 按:此言如果经常有阴血亏虚患者就诊于黄氏,黄氏必定不会如此偏执,可见临证经验不足其实是许多纷见对立的原因。凡当官为宦者或文人骚客们,业余爱好,一时兴发,写书谈医的,多有这一类不切临床实际的弊端,这一类人与以看家手段养家糊口的职业医生毕竟还是不同,学者切不可为其大言所误也。 黄氏又谓:纯阳则仙,纯阴则鬼,故宜扶阳抑阴。不知人乃阴阳平和之体,纯阳谓之仙,纯阴谓之鬼,阴阳平和谓之人。阴性向下,阳性向上,阴阳平和,则成上下之中的圆运动。人字两笔,即阴阳各 半的表示。所以草木发生,皆是两芽,亦阴阳各半之事实也。黄氏又 谓:阴如人居之宅,阳如宅中之人,人存则宅亦修。不知阳与阴是平 和圆运动的,阴是封藏阳气的,无阴则阳气上飞,尚何人存则宅亦修 之云也?惟阳者万物资始,阴者万物资生,有阳在先,阴乃能生。宇 宙造化之成,由于太阳的热射入阴体之地面而起。有阳之阴,乃为生 阴,无阳之阴,不能生物,便是死阴。以此之故,阳贵于阴,乃为正 论。然阳热射入阴体的地面,亦须此地面水湿滋润,阳热乃能入于阴 体,以成圆运动的造化。阴主吸收,无水湿滋润之地面,阴不吸收, 阳热虽射,不能入内,则阳热亦返射而散去。故善养阳气,须培津液, 何可只知贵阳不知贵阴也?万物的动力,起于阳热。有阴液包藏的阳 热,其动力是圆的,圆则生也。无阴液包藏的阳热,其动力是直的, 直则死矣。阴不自动,随阳而动,阴如无阳,便不知动。所以圆的运 动,阴阳不可偏重。惟其先有阳热,阴乃能动。故仲圣曰:阳病见阴 脉者,死。言将无阳也。阴病见阳脉者,生。言仍将有阳也。少阴负 于跃阳者,顺。言水能克火,土生于火,少阴水气之脉较跌阳上气之 脉负,则水不能克火,故曰顺也。岂可抑阴乎哉?故系统学本圆运动 之义,以为系统,不可错用寒凉之药,以伤相火之阳热,不可错用燥 热之药,以伤藏阳之阴液。相提并重,学者庶几不失于偏乎。 按:“有阳之阴,乃为生阴,无阳之阴,不能生物,便是死阴。以此之故,阳贵于阴,乃为正论”。中医经典无论《内经》《难经》抑或《伤寒论》,素来崇阳但不抑阴,读者且不可因为火神之偏颇以至于矫枉过正而否认这一点,其理由,彭先生已经言之凿凿矣。 朱丹溪主滋阴,刘河间主泻火,李东垣主脾胃,张子和主攻破, 似乎各偏其偏,其实各有功效。吾人将四家之偏,合成一整个圆运 动去研究,四家皆我之师也. 按:伟哉,先生之论,那些只知经方可以包治百病、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误导后学的欺人之谈,可以休矣!楼主或是彭子益多次提黄师治病经验不多,未曾见内伤水虚、不易调治之病,我不知谁能知晓?单凭书中所言?还是想当然。 又言“凡当官为宦者或文人骚客们,业余爱好,一时兴发,写书谈医的,多有这一类不切临床实际的弊端,这一类人与以看家手段养家糊口的职业医生毕竟还是不同,学者切不可为其大言所误也。”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四圣心源》的序言里,黄元御凄凉地写到,当时“霖雨初晴,商飙徐发,落木飘零,黄叶满阶。玉楸子处萧凉之虚馆,坐寂寞之闲床,起他乡之遥恨,生故国之绵思。悲哉,清秋之气也,黯然远客之心矣,爰取《心源》故本,加之润色”。 各位可以想象到吧,这是一幅怎样的场景,黄元御自己孤独地坐在桌子前,秋风吹过,满院凄凉,院子外面的世界也许很精彩吧?也有很多热闹的事情吧?但是黄元御似乎并没有关注那些事,他把自己以前的手稿拿出来,又开始一笔一笔地修改。 我们现在打字都是很容易的事情了,可那个时候,每本书都是需要自己用毛笔一笔一笔地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就是用这种小楷,黄元御为我们留下了近二百万字的著作。 他因为被庸医误治,丧失了一只眼睛,成为了残疾人,但是他化悲愤为力量,奋起攻读医书,最后终成一代中医大家。他一生救人无数,发展了中医的脾胃理论,为气机升降理论增添了更新的内容,他在最困难的境遇里,孤军奋战,用自己的努力来扼住命运的咽喉,最终为我们留下了近二百万字的医学著作,使自己成为了一个对世界有用的人。 尽管黄元御在批评唐宋以后的医生方面言辞过激,但是瑕不掩瑜,他的巨大的贡献是无法抹去的。“朱丹溪主滋阴,刘河间主泻火,李东垣主脾胃,张子和主攻破,似乎各偏其偏,其实各有功效。吾人将四家之偏,合成一整个圆运动去研究,四家皆我之师也.” 此段话应为: “朱丹溪主滋阴,刘河间主泻火,李东垣主脾胃,张子和主攻破,似乎各偏其偏,其实各有功效。吾人将四家之偏,合成一整个圆运动去研究,四家皆不如我园运动也.”“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人体生理功能之盛衰以阴气衡量,此中真义,值得深思,可知彭先生所言不诬也。如随意好用燥药、热药,劫夺津液,将阴金收降之气损伤,津液不能复生,火气外泄,胃不思食,中气消灭,便无法挽回。凡虚劳之人,睡醒出汗与饭后出汗,饭后胸部觉热,皆是阴液亏伤,包藏不住阳气的现象。” 黄元御的下气汤,也是燥药热药? 关键学习态度要端正,内经云:人之十窍,还一窍不通。黄师又不是完人,自有他之偏。但是自己的水平又怎样呢?连阴阳、津液都还没弄明白就PK. "朱丹溪主滋阴,刘河间主泻火,李东垣主脾胃,张子和主攻破,似乎各偏其偏,其实各有功效。吾人将四家之偏,合成一整个圆运动去研究,四家皆我之师也."朱、刘、李、张四家之偏能为你师,就人多势众PK老黄一偏弱人?老黄一家之偏就不能为师了? 孙曼之的目的在这里“ 按:伟哉,先生之论,那些只知经方可以包治百病、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误导后学的欺人之谈,可以休矣!” 肾主水 《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 五脏与五液的关系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高世拭注:“化液者,水谷入口,津液各走其道,五脏受水谷之精,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也。” 肾与唾 《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化液……肾为唾。” 张志聪注:“肾络上贯膈入肺,上循喉咙挟舌本,舌下廉泉玉英,上液之道也。故肾为唾。”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景景室医稿杂存》曰:“人类伊始,气化之也。两间既有人类,先由气化,继由形化。父母精血,子孳孙生,然必历十阅月,备受四时阴阳之气,而后免(娩)怀,是成胎全形,仍关气化也。免怀而后,鼻受天之气,口受地之味,其气所化,宗气、营、卫分而为三,由是化津、化液、化精、化血,精复化气,以奉养生身。《内经》所谓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者,是养生以尽天年,全恃气化。” 《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灵枢·痈疽》曰:“中焦出气如露……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津液的基本概念 《灵枢·五癃津液别》曰:“津液各走其道,故三(上)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其为津;其流(留)而不行者为液。” 《灵枢·决气》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读医随笔·痰饮分治说》曰:“汗与小便,皆可谓之津液,其实皆水也。”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与内脏的关系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 《景岳全书·二十二卷·肿胀·水肿论治》曰:“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血与津液的关系 (一)、血与津液在生理上的关系 《灵枢·痈疽》曰:“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溢满,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 (二)、血与津液在病理上的关系 《灵枢·营卫生会》曰:“夺血者恶汗,夺汗者恶血。”阳胜则动,阴胜则静,燥则清灵,湿则雍滞。补阳非为伐阴,在保其中气之清灵转动也。土本湿气,从阳明而化燥,从化之气不敌本气,中气则转动差矣。一气不周,百病皆做,见病辩其方位,东西南北中,断于何处,随法治之。守法则失其全貌,随法则虚实兼顾,在东可治西,在南可补北,而转中者四维皆从,盖病皆有虚有实,但查其实则虚其虚,但查其虚则实其实。神用无方,以此神灵之心,欲寻呆滞之法,不啻缘木求鱼乎?我不会向售货员说买东西南北,也不会向售货员员说买"东西",除非傻子,只能说买毛巾,牙刷.....等具体物品.但我严重提醒阁下,你是在偷换概念,因为:太明生于东,太阴生于西,阴阳之物以这两件为最大,所以古人将世间万物称为东西.但这个东西是物,东西南北的东西是方位,当然不可分.阁下用这似是而非的概念来糊弄人,难道天下人皆傻子? 孙曼之,但愿你能看见我的留言。首先,你写出类似于黄元御【四圣心源】那样的作品,然后才有资格跟黄师PK,跟人PK的时候,先认清自己是啥,认清自己能治疗什么疾病。目前中医界,包括国医在内,炮制垃圾论文,制造虚假医案,鼓吹自我的人太多了。但这些人有几个经得起患者疾病的打击?患者辗转各地治病,久治不愈,都是这些温病大师的功劳和恩赐,不能治愈疾病还如此麻木,悲哀。我是黄师的崇拜者和黄师理论药方的实践者,你说黄师贵阳贱阴,但我怎么看见黄师的很多药方里都有首乌,花粉,生地等滋阴药,你凭什么信口雌黄说黄师不滋阴,有是症用是药你应该知道吧? 记得好像是行者老师说过,民间中医网上都是一些不懂中医的人整天在上面胡说八道。今天看了果然是。黄元御临症经验不足?请问这话是谁说的,当时中国两大名医,南臧北黄,临症经验怎么可能不足?乾隆皇帝怎么可能让一个临症经验不足的人给他看病?只是黄元御秉性孤高,得罪了当时御医院的很多大夫,一帮势力小人才诽谤他乱改古书自视过高。不服的人可以参看《四圣心源》奔豚根源,里面论述治法表现出非常充分的临症经验,至于说茯苓干姜甘草这种铁三角,只是为传达温建中土的概念,临症多用些这类药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因为《四圣心源》论述各病是基于内伤重症来讲的,内伤重症有几个不用这三味药?他给出的简洁的方子只是立法,不是让你直接就用那几味药去治病,所以说笨蛋是看不懂《四圣心源》的。黄氏误认仲圣伤寒脉法“阳病见阴脉者死,阴病见阳脉者生”为“阳贵阴贱”,又误认《伤寒·少阴篇》“‘少阴负于跌阳者顺”为“当崇补火土”。不知河图中宫属土,阴数在外,阳数在内,中气之旋转,全是阳寓阴中之功能。倘阴气伤损,包围不住阳气,阳气外越,中气即渐消灭。因阳无阴则动而散,非中气真寒,何可统用干姜以伤胃阴乎?吾人须知中气属土,土气生于相火之下降。又须知相火下降,降于阴金之内收 望有学之士一起讨论,其实不是黄元御不能批,谁错了都可以批评,无论他是什么所谓的宗师。但先要弄明白人家所说的。黄氏所说的中气,是指使己土上升,戊土下降,斟旋于中州二土之间的这股气,所以他说这股气道家谓黄婆。。。非媒不得,而不是指脾胃土气,这也是黄氏跟温补脾胃派完全不同的关键点。而以上批驳黄氏之词,将中气与脾胃土气完全混淆,河图中宫属土,自是阴数包阳,而阴阳之交赖乎何气??中气也。中气无形,无药直接补之,又因为土生于火,火熄于水,遂只能通过温建中土来立法,所以《四圣心源》给了黄牙汤这个方子,人参滋土,甘草补土,茯苓燥土,干姜温土,于“滋阴”“温阳”法则中加减用之,才是黄先生本意。举例来说,如果一个病人上焦病热急需滋阴潜降,可在滋阴药中加茯苓干姜之类,何意?人一旦病之,中焦多成火负水盛之势,不用火气生土,吃下去滋阴药都不会消化。人生秉中气而生,此乃黄先生之本意。后世庸妄多有不解,不但不解而且误解。彭子益先生《圆运动》一书也极重中气,可是说句不客气的话,此书一半是黄氏医理,一半是个人经验,从中能得出矛盾之见解,可见彭先生还是未完全领会中气之治。老师你好,由于个人能力问题,研究不了高深理论,只想学以致用,给自己和家人减轻一点痛苦,学完伤寒论后觉得治寒性病可选方甚多,但热性病略少,自己胡乱发挥又怕误事儿,所以想学治温病的方子,由于温热病派的方子杂且多,而且用药与伤寒论大多不一致,略为吃力,因此想学黄师治温病的方子,黄师理论我觉得不难懂(也可能是没领悟深入),看的第一个方子就是玄霜丹,方义觉得也不难理解,黄师选的发汗的药是浮萍,性为辛寒,看药性觉得没有什么不妥。但有个疑问希望老师能帮忙解答:1)老师有没有用过此方,效果不知道如何;2)使用时是否要看有没有汗,如果有汗还能不能用此方发汗谢老师了 黄元御、郑钦安偏重于补阳,朱丹溪偏重于补阴,刘元素偏重于泄火,张子和偏重于泄毒,吴鞠通、叶天士偏重清热救阴,每个医家均能将自己所偏重的理由,详细说明,道理反复陈述,均能让人信服而难以纠错。 而孙曼之有和过人之处,多阴阳的理解有多深?为何不能将他阴阳并行或者阴重于阳等观点说出来,仅仅一句话“阴阳本不可偏离”就想让人信服吗?就这句不痛不痒的话,也能拿来驳斥大医的观点吗?有本事把你的理由说出来,不要总是说“道理就这样,还用去争辩吗?”这是骗孩子的把戏吧。 | |
|